东方国石首页  »   新闻资讯   »   博览  »   正文

青田石雕简史

2017年08月02日 10:05 浏览数量:1065
如果追溯青田石雕技艺的源头,早在原始社会山顶洞人就曾经利用青田石雕的技艺精心修磨、钻孔、串缀而成,如兽牙、串饰等。在新石器时代开始还出现许多用优质石料制作而成的装饰品,如环、镯、璧、璜....

来源:西部网

 

张爱廷作品《七星捧月》,龙蛋石,现藏东方博物馆


 

青田石雕简史(一)

崧泽文化时期(6000年前)

 

如果追溯青田石雕技艺的源头,早在原始社会山顶洞人就曾经利用青田石雕的技艺精心修磨、钻孔、串缀而成,如兽牙、串饰等。在新石器时代开始还出现许多用优质石料制作而成的装饰品,如环、镯、璧、璜、珠、管、坠等。 出土于崧泽文化时期的石璜,是最早由青田石制作而成的装饰物,现珍藏于青田石雕博物馆。


出土于崧泽文化时期的石璜(图片来源见水印)

 

六朝(221~589)时,青田石雕已经问世。

 

浙江博物馆藏有六朝时殉葬用的青田石雕小猪多只。造型有两种:一种高1.8厘米、长7.9厘米,以简练线条刻划出猪的四肢及五官,形态生动;另一种高1.5厘米、长6.5厘米,上下面呈弧状,雕刻粗犷概括,仅用数条阴线,就表现出卧猪的结构特征。在浙江新昌十九号南齐墓中,也出土了永明元年(483)的青田石雕小猪2只,一只高1.8厘米、长4.4厘米;另一只高1.5厘米、长4.2厘米。

 

南宋时期,瓯江船舶往来如织。与青田毗邻的温州(古称“东瓯名镇”),经济发达,是对外贸易口岸之一。在手工业、商业繁荣的地理环境中,青田石雕生产有较快发展,产品主要有文房雅具、石章、小件玩耍物等实用品。

 

青田石雕 元明时期

 

元、明时期,中国的印章艺术由“实用艺术”发展为“欣赏艺术”。不少有审美卓识的文人,把青田石章引入篆刻艺术殿堂。县人韩锡胙(1716~1776)在《滑疑集》中记载:“赵子昂始取吾乡灯光石作印,至明代而石印盛行。”明代篆刻家文彭(1498~1573)本用牙章治印,自己落墨而请南京李文甫镌刻,自从得到青田石后,就不再作牙章,使冻石之名,艳传四方。赵子昂(孟兆页)、文彭等著名文 人用青田灯光石刻印,促使石质印章逐步取代金玉印章,极大地推进篆刻艺术的发展。 元明时期,还用青田石雕刻成笔筒、墨水池、石碑、香炉、佛像等实用品和陈设品。在山口村头龙溪庙,原有一只青田石雕香炉,体积大似谷箩,重约100公斤,上刻“明景泰壬申年春立”字样,三足齐腹鼎立,无耳无盖,亦无花纹装饰,炉体隐约可见刀凿痕迹,炉口、炉腹的圆周和三足均分相当精确。1957年山口修筑公路时,发掘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青田石墓志铭一块,高48厘米、宽24厘米、厚7厘米,上刻270余字。浙江博物馆藏有“大明鱼篮观音”一尊,高20厘米,用青田 紫岩雕成,雕像姿势生动,仪态端庄,线条流畅,显示出较高的圆雕技艺。

 

青田石雕

 

清代,青田石雕中出现大批陈设艺术品,并远销海外。 清康熙《青田县志》将青田石称为“图书石”,列入《物产志·货类》。县石雕厂原藏有乾隆年间(1736~1795)的一件“三脚狮球香炉”,炉腹呈扁圆形,直径约20厘米;炉腹三面有形态逼真的荷花浮雕,三脚下端呈虎爪状,上端饰以虎面 纹;炉腹底部三脚间刻有一只立体古狮,脚踩镂空绣球。整个香炉雕工极为精细。还有一件清咸丰年间(1851~1861)石雕壁饰“五福临门”,长40厘米、宽20厘米。作品中蕉叶造型概括,线条流畅,用高浮雕手法雕刻的五只蝙蝠,形态生动、 布局讲究。


留大伟作品《直上青云》,黄金耀,现藏东方国石馆


 

清光绪《青田县志》载有《方山采石歌》:“方山石、石何奇,巧匠斫山手出 之。大者仙佛多威仪,小者杯杓几案施。精者篆刻蟠蛟螭,顽者虎豹熊罴狮”。可见当时青田石雕题材广泛,品种丰富,手法多样。 青田石雕作为江南名产,曾屡被选为贡品。乾隆皇帝八旬万寿节时,大臣将青田石镌刻的“宝典福书”印章一套献作寿礼。印章共60枚,石色明净,石质细腻, 造型多变,精致美观,分上、下两层,装在紫檀木雕龙纹图案的匣内。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初,青田石雕已远销海外,民国24年英文版《中国年鉴》载:“前在十七、十八世纪年间,就有少数国人循陆路经西伯利亚前往欧洲从商(莫斯科最多),初 期前往者,以浙江青田籍人为多,贩卖青田石制品。”光绪初年,山口村林茂川,更新石雕品种,销往欧洲,颇受欢迎。山口村著名艺人林茂祥,亦于光绪年间(1875~1908),镌销石雕于美国旧金山等地。其作品维妙维肖,独具一格,深受国 外人士赞赏。光绪十八年(1892),山口村民季兆等7人,前往南洋群岛及印度 一带销售石雕,后辗转至法国,营业日益发达。嗣后,群相效法,纷纷出洋贸易, 足迹遍历五大洲。

 

石商和艺人还多次选送青田石雕参加国内外展览。光绪二十五年(1899),法国举办巴黎赛会,清政府“费银15万两,自建会亭、置赛品。”青田旅法华侨获准“青田之石货许置会亭趸售”。光绪三十年(1904),美国举办圣路易博览会,青田侨民在会场开设青田石店,陈列“青田石雕刻:文具、人物、花卉,颜色鲜艳。” 宣统二年(1910),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青田石雕获银牌奖章。

 

青田石雕 民国时期

 

海外销路的开拓,促进石雕生产迅速发展,从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之前,青田 石雕出现繁盛时期。民国4年(1915),美国在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与会者31国、20万家,历时280天。青田石雕艺人周芝山的“梅鹤大屏”等12件作品和金兼三( 三)的“小屏风”,均获博览会银牌奖章。



 张爱光作品《枫林游子图》,蓝钉黄金耀,现藏东方国石馆


清末,青田石雕艺人有1000多人,至民国20年(1931),发展到2200余人;采石工匠近百人。山口村共597户、2700多人,以石雕为业者就有1000多人。青田石雕制品全年约1万箱,每箱普通30银圆、中等60银圆、特等120银圆,全年总值约70万银圆。同时,涌现出许多著名艺人,尹阿岩的人物、金精一的山水、张仕宽的 葡萄山、金南恩的浅刻、董瑞丰的梅花、项琴石的牡丹等,都享有盛名。

 

青田石雕遍及国内各大城市。上海专营青田石雕的商店有“金玉相图书店”、“奇石斋”、“冻石公司”等,大多集中在在豫园附近。温州有20多家,其中打锣桥“金南金石刻画社”(在美国芝加哥设有分店),规模最大,营业颇盛。普陀山横街一带也有石雕商店数家,其中金精一的“斐然斋”生意最兴隆。

 

青田石雕远销欧洲、美洲、亚洲各国,尤以美国和英国最多。民国20年《工商半月刊》载:民国18年自温州运往上海转销美国的青田石雕,共计2500箱,每箱头等货值银圆100元,次等值银圆40~50元,国内外贸易总值约100万银圆。 行销国内的石雕,以欣赏品为多,雕刻细致,精巧玲珑,售价较贵。主要品种有花瓶、花盘、花架、人物、佛像、屏风、石章、小动物等。销往国外者,以实用 品为主,雕刻粗放,多系普通石料,价格低廉。主要品种有书夹、灯台、花樽、烟灰盒、雪茄烟盒、神像、笔架、中国著名风景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青田石雕销路受到严重影响,外销几乎断绝。大多艺人被迫改行转业,有的甚至流落异乡,坚持石雕生产的艺人寥寥无几。

 

青田石雕简史(二)



 周悟青作品《壮志凌云》,塘古石,现藏东方国石馆


1949年以后,党和政府关心青田石雕艺术,按照“保护、发展、提高”方针,组织石雕艺人归队就业,恢复和发展石雕生产。1954年6月至1956年9月,山口、鹤城、油竹、方山相继成立石刻小组和石刻生产合作社。据统计,1953年,县石雕从业人员仅35人,产值9300元,到1956年,山口、鹤城、油竹、方山4个石刻合作社共有社员486人,产值22万元。

 

这一时期,艺人们生产积极性高涨,互相交流技术,并得到专业美术工作者的指导,因而技艺水平不断提高,石雕作品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好评。1953年2月,浙江省举办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参加展出的青田石雕作品有《葡萄山》、《梅花筒》、《荷叶瓶》、《横渡金沙江》等。1956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将青田石雕赠给来访的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1957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将青田石雕《花瓶》赠给来访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

 

同时,石雕艺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1956年7月,艺人张仕宽、林如奎、朱正普被评为石雕名艺人,吴如乾被评为青年艺人。1957年7月,张仕宽、林如奎、朱正普、吴如乾4位石雕名艺人赴京参加全国首次手工业艺人代表会议,受到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接见。1958年,石雕厂选送10多名艺人、艺徒到浙江美术学院进修。1959年,张仕宽应邀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国庆观礼。

 

1958年12月,山口、鹤城、油竹、方山4个石刻生产合作社转为地方国营企业,建立青田县石雕厂,下设4个分厂。1960年10月,4个石雕厂重新转为县属集体企业,当时共有职工368人。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青田石雕的技艺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涌现出许多优秀艺人和优秀作品。特别是名艺人张仕宽的“葡萄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对青田石雕的创新产生很大影响。金精一的《梅桩瓶》、吴如乾的《牡丹瓶》、杨楚照的《酣睡》、林如奎的《高梁》,也深受好评。1964年5月,郭沫若到青田参观石雕工厂,挥毫写诗,热情赞扬青田石雕“斧凿夺神鬼,人巧胜天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传统题材的石雕作品被斥为“复古”、“倒退”,并被砸毁。1967至1969年,工厂长期停工。县革委会成立后,工厂逐步恢复生产。创作题材强调“突出政治”,以“革命路线”、“样板戏”为主要题材,创作大型组雕。

 

1971年至1972年,周恩来总理和国务院其他领导,提出要加速发展工艺美术品生产,扩大出品。青田石雕产销出现好势头。1972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青田石雕《更喜岷山千里雪》、《咏梅》、《高梁》受到好评。1973年2月,成立青田县工艺美术公司,统一管理石雕供、产、销。石雕厂招收大批青年艺徒,城镇居民和农村社队建立50多个石刻小组,是年出口产值106万元。1974年初,在极“左”思想影响下,工艺美术生产和出口被说成“复辟倒退”,石雕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年值急剧下降,1975年出口产值仅34万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青田石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展出青田石雕20多件。其中张梅同的《葡萄山》、《冰梅》、林如奎的《高梁》被选入大型画册《中国工艺美术》。邓小平参观时赞扬倪东方的“谷子”:“俏色用得好。”同年5月,华国锋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时,以林耀光的《群马》作为国礼,赠送给金日成主席。

 

1979年8月,林如奎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获工艺美术家称号(1988年改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81年,青田县工艺美术公司为扩大影响,于10月在广州举办青田石雕展销会。1982年8月,在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中,青田石雕荣获国家“银杯奖”。在历届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中,留秀山的《葡萄山》、倪东方的《秋菊傲霜》(该作品还被确定为珍品,由国家征集收藏)获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林如奎的《高梁》、周百琦的《春》、倪东方的《秋》、林耀光的《千里雄风》获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1985年5月,在北京举办青田石雕展销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耿飚、陈慕华、王任重出席开幕式。1988年,周百琦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青田石雕完善了“特种工艺品”的艺术个性,进入了观赏艺术品阶段,而石雕作品和石雕艺人荣获的各种荣誉也是数不胜数。



 林观博作品《霞映仙宇》,封门金玉冻,现藏东方国石馆


90年代后,青田石雕行业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对4家石雕工厂实行改制,重新实行以家庭作坊形式进行生产;以师带徒的传统方式迅速壮大了雕刻队伍,偏远山区及邻县都有人员在县城、山口等地落户从艺;青田石雕理论体系形成,对青田石文化的丰富内涵作了较深入的挖掘;政府对青田石雕的宣传工作逐步重视,于1992年举办了“青田石雕文化节”,之后还在上海等地举办“青田石雕展销会”; 通过努力,1995年、1996年青田分别被国家文化部、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石雕艺术之乡”和“中国石雕之乡”;先后建立了水南石雕市场及山口石雕城、青田石雕博物馆;2006年,青田石雕荣登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十大地理标志区域品牌”殊荣;2010获“中国石文化之都”称号……

 

进入21世纪,青田石雕产业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将青田石雕向全国各地推荐,打响青田石雕的美誉度,青田还举办了多届“中国·青田石雕文化节”,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展、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浙江省精品展”、“杭州西博会”等各大全国性的展会,展现青田石雕的文化和技艺魅力。同时,青田石雕创作队伍日益庞大,目前全县石雕从业人员约为3万余人,其中有国家工艺美术大师4人、省大师28人,高师80多人,工艺美术师以及助理工艺美术师300多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居全省各工艺美术类行业第一。



条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