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国石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  »   正文

倪东方:青田石雕文化之魂

2017年12月21日 17:03 作者:东方国石艺术网 浏览数量:960
2014年6月6日,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6日在京颁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手工艺美术大师倪东方先生再获殊荣,被评为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倪东方大师


2014年6月6日,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6日在京颁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手工艺美术大师倪东方先生再获殊荣,被评为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是我国首个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工作机构设立的国家级专业奖项,旨在表彰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出杰出贡献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田石雕代表性传承人,倪东方奏刀青田,心手合一,刀石相融,在石海艺苑中已经刀耕近七十年,赋予青田石雕全新的灵魂,使之成为具有生命的艺术珍品。作为年近九旬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依然秉承传统艺术和工匠精神,让青田石雕文化得到有序的传承和发扬。

正如浙江省文化厅在他“薪传奖”候选人推荐理由所说:他佳作累累,誉满艺坛,能巧妙的借用石料中的固有色泽,创作出神形酷肖的艺术神品。在继承传统雕刻工艺的同时,他还注重雕刻手法的创新发展,中年后的创作更是渗透了国画“以形传神、气韵生动、意在笔先”的精髓,使其雕刻技艺濯古求新,相色施艺,巧唤石魂,出神入化;去繁求简,标新立异,以少胜多,尽观风流;雕镂之妙,在刀技之外,力求功在雕外,读书生养,自成风格。

静听石语,妙造自然

1928年10月,倪东方出生于青田县山口镇,抱着“长一艺胜读十年书”朴素信念,15岁跟随母亲学习石雕技艺,28岁进入青田石雕合作社锯石头,30岁专业从事青田石雕创作,至今刀耕不辍。在近70年的青田石雕艺术生涯中,以“静听石语,尊重自然,顺乎自然,妙造自然”的创作和超常的艺术天赋,创作了许多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石雕珍品,靠自身的不断努力和艺术天分终于成了青田石雕界泰斗级人物。

《华严经》有句话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取得的成就,在年近九十的倪东方看来,秘诀不外乎“坚守”二字:“人生有许多选择,看准的事就要心无旁骛,专心把它做好。” 倪东方至今仍感谢那段获益良多的岁月:“正是那两年不断地锯石头,摸透了青田石的肌理,打下了一个好基础。” 

青田石雕生于民间,一度被人视为缺少文化内涵的单纯手工艺。倪东方对此有自己的见解:“过去家家户户刻石雕,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刻石,别人就看不起青田石雕,说青田石雕没文化。”倪东方和大多数石雕工匠不同,他经常跑去山里、田里,观察大自然各种景致、动物的神态习性,他喜好读书,勤于思考,信奉“读书养气,读书生魂”。数十年来,传统文化名著、诗词曲赋始终伴随左右。他喜欢读诗,常读《唐诗三百首》,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深深刻入他心中,于是“诗中的画面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化入我的作品。养成了这个习惯,面对石头,就会有感而发,找到创作灵感。倪东方擅于敏锐抓住雕刻过程中各个“机会”,静听石语,不断和石头对话。“雕刻过程中,还得与石头不断进行‘对话’,遵从石头的变化,做出随机应变的处理。”



倪东方作品《傲骨寒香》,第十三届文博会金奖,现藏东方国石馆


1985年,倪东方应邀在北京参加表演,苏州有个篆刻家当众对客人说:“青田石雕手里有石头也有刀,为什么连个落款都不会?”这句话对对倪东方触动很大,也受到了启发,心想自己的作品怎么能让别人落款呢?好像你写文章,却让别人给你签名。从那开始,他开始学习唐诗宋词,跟着小孙子一起练毛笔字,练习在石头上刻字。“我八十八岁刻了《石雕出秀才》,这个作品中的文章故事是我自己写的,当时最大的官知府大人来青田,看到了青田石雕的文化,这个故事说明民间艺术家有聪明才智,青田石雕是有文化的。”

重塑青田石雕文化

在传承传统技艺和创新发展两者之间,倪东方很清醒,深知当下青田石雕界存在的问题,因此他在传统的基础上格外强调创新,正因为此,他总是能在二者之间游刃有余并佳作频出。

倪东方认为:“青田石雕要学习书画的意境,要走进艺术殿堂。”身为大师和一代青田石雕扛鼎人物,倪东方深知肩上的责任,青田石雕要走的更远,更好,就必须摆脱原有手工艺的局限,赋予它更深的文化艺术内涵,从而走向更为广阔的艺术世界,这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大事。“巧雕是写意非写实,青田石雕的走向不是精雕细琢,而是重在写意。如同齐白石的绘画,一块石头雕的满满的就没有意境,就不是一件艺术品。看一件作品,先看石质,再看构思,第三才是雕功。但不是每块石头都适合巧雕,只有美石才能巧雕,有些石头也离不开镂雕。青田石雕的传统技艺是镂雕,这个不能丢。”

如何赋予青田石雕更深的文化艺术内涵,倪东方不仅提倡,更是身体力行,他创作的作品文人气息浓郁,擅长留白,给人想象空间,作品题款刻字饶有金石味。他特别注重作品的文学意境和艺术气息,不仅表现在构思巧妙、技术娴熟上,具象当中还在于诗书画印的整体结合。传统经典文化的潜移默化,使得他创作时取精求雅、删繁就简、力求高格方面得心应手。“我刻《恋松图》,一群黄鹤栖息于古松之上,他们说没有见过黄鹤踏于松,我告诉他们,‘黄鹤楼上无黄鹤,青松树上乐悠悠’,我这是黄鹤楼上飞来的黄鹤。”

倪东方曾创作了这样一幅石雕作品:两只鸟儿活灵活现的栖立上头,仿佛能听到它们欢快的鸣叫。底部铺有一层厚厚的枫叶,颜色渐变,分外抢眼。题名《鸣秋催来一林霜》。为何没有霜,却有枫叶?倪东方这样解释道:“《鸣秋催来一林霜》中,鸟儿叫是听不见的,霜也是雕不出来的,而且太阳一出来霜就没了。怎么办?鸟一张嘴就是在叫,枫叶红了就有霜降的气息。这就全靠题名来点。” 他注重作品题名,寥寥数字,看似寻常,却发自肺腑,意蕴隽永,提升了主题并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如石雕作品《雨后》所题“雨后风拂,竹山淋湿。一夜攻尖,玉芽遍发”;《眠枝》所题“眠枝未醒,春雷非惊。梅花落时,枝叶方青。”……这些题刻凝聚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倪东方作品《欢天喜地》,现藏东方国石馆


 “我在农村长大,地头的谷子、八棱瓜、扁豆,山上的杨梅、枇杷、桃子,池塘里的甲鱼、螃蟹常年陪伴着我,是我最熟悉的。”正因如此,富有乡土气息的题材成为倪东方最多的选择,《谷子》、《瓜熟豆香》、《秋》、《垂涎》、《红熟千年》,都是前人没有雕刻过的题材。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从倪东方的作品中得到启发,把红色斑块的石料处理成红花、杨梅、辣椒、桃子,把黄色的石料雕刻成枇杷、佛手、谷子和菊花。

倪东方的徒弟郑福亮说:“我做丝瓜的藤蔓很粗,他就要在粗的藤上缠上几根细的,这样就好看了。我做梅花的时候,大圈里打个小圈,他说没有破型,得把花蕊做细了。” 

人艺俱老,花好月圆

青田石雕创作离不开雕刀与刀功,倪东方深知石雕创作水平的提升不仅靠“刀”,还要靠“刀外”的修养。多年的锯料工,练就倪东方相石的本领。在工作室,他顺手捡起地上一块沾满石粉的青田原石,拿湿抹布一擦,纹理清晰可见:“黑色是天然的梅花枝,白点可以处理成梅花,这边雕两只鸟,有动有静。”他作品很“巧”:题材巧、造型巧、题诗命名也巧、俏色用得更巧。倪东方创作《瓜熟蛙趣》的时候,在金黄色的色层下出现了一块黑斑,经过推敲,他把这块瑕疵雕刻成一只停留在丝瓜上的青蛙,让作品情趣顿生。一次倪东方得到一块乳白色的石料,上面有一片墨黑的色层,他反复思量了好几年仍然没有好的创意。直到一个春天的清晨,倪东方站在阳台上,忽然见到一群燕子从空中飞过,黑色的头尾、浅色的肚皮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当时眼前一亮,立马想到了我的那块石料。”那块石料幻化成了两只燕子在春暖花开时展翅高飞,作品《比翼双飞》就此诞生。

倪东方的惜石斋有一件取名为《睡美人》的作品,犹如一美人披着一件薄薄的黄绸缎,睡态隐现,令人无穷遐思。整件作品有10来斤重,不露任何刀痕。上半部分纯系黄金耀,下半部分青玉冻,经过倪东方稍加修饰,抛光去痕,在似雕非雕之间,作品尽得睡美人神韵,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倪东方作品“睡美人”。图片由倪东方提供
倪东方作品《睡美人》


“青田石是经历上亿年时日聚集天地之精气而形成的,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珍贵宝石,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能与它们相遇是缘份,是幸福,应该善待、爱惜每一块石头。”倪东方在自传里这么写道。在倪东方眼里,青田石就是上天的恩赐。得到好石料,他从不轻易下刀,一块石料一琢磨就是半年一年。他常常告诫自己:要惜石如金、要刀下留情,要尊重每一块石料。在制作《花好月圆》的时候,石料原是一块硬石,其中夹着一层青色冻石。倪东方闭门谢客三天,将石料外部硬石一点点轻轻剥离,从而获得一片质地十分纯净的上等封门冻石,颜色通透,十分养眼。“那时候我非常高兴,因为我知道它一定会是一件好作品。但应该如何动刀呢?不能随便动,我构思了很久,一直在观察,首先考虑中间那块冻石不能动,必须保留,它是一片薄薄的封门青色,想来想去,感觉像个月亮,顺势就想到了《花好月圆》这个主题。”倪东方说道。


倪东方作品“花好月圆”。图片由倪东方提供
倪东方作品《花好月圆》


《花好月圆》是倪东方的扛鼎之作,作品巧妙借用青田石中的固有色彩,构图成“之”字形,造型新颖。整体的边缘处理的很自然、流畅,雕工精细绝伦,清新而又别致。花是芳香秀美、完好无损的;月是皎洁明亮、圆满无缺的。花好月圆是美好的象征,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观后令人浮想联翩。作品于1992年被国家邮电部选为特种邮票印制,全国公开发行。能够入选邮票图案,不仅仅对倪东方石雕艺术的肯定,更重要的是让青田石雕以较高的起点从民间工艺迈进了全国范围的艺术殿堂。之后,有人猜测这件作品至少可以卖到上千万元,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倪东方最后把《花好月圆》捐给了青田石雕博物馆。在此之前,他还将高0.6米、重达50多公斤的《黄山松》赠给了中南海紫光阁馆藏。

倪东方石雕艺术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风格别致,技艺精湛。正如西泠印社副社长、国家一级美术师韩天衡先生说的:“濯古来新,坚持题材与技法的原创性;相色施艺,巧唤石魂;去繁求简、标新立异,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运刀无多,尽现风流;雕镂之妙,本在刀技之外,这是倪氏石雕取得大成的关键所在。

 

雕山刻水,成就大美

倪东方热心公益事业,有社会责任担当。如果没有倪东方,青田的千丝岩仅仅是一座山,绝不会成为青田人引以为傲的第一风景区——千丝岩石文化主题公园,如今这里已经成为4A风景。从1988年退休到现在,倪东方用30多年的时间,在千丝岩筑路修桥、造罗汉壁、修亭台、建楼阁,尤其是开辟了新景点“碑林”,整座千丝岩山像一件石雕艺术品一样被倪东方精细雕琢,倪东方说:“这可是雕刻真山真水啊!”现在人们可以在千丝岩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感受青田石雕的文化和历史,寓学于游,使青田石雕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文化学者余秋雨为倪东方《印石百美》作序说:“倪东方先生的石雕作品,尽量靠近大地……每个作品不仅仅是作品,是‘天人合一’的哲学凝结,是自然神祇的物化成果。先生撷取大地图像,使石料获得了文化自信。倪东方先生的印石之雕,同时负载着自然之命和文化之命,他决定以自然之命来承接文化之命。印石的自然纹理、天赋色彩、固有质感,成了印石之美的主调。以这样的主调来面对文化,是文化的幸事,也是文化的提升。因此,我认为,倪东方先生所创建的印石之雕,也为中国当代篆刻史增添了光彩的一页。”

 

【人物简介】

倪东方,1928年10月生,浙江省青田县山口人。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田石雕代表性传承人,亚太手工艺大师。他博采众长,构思巧妙,以花卉雕刻称著。在继承传统技艺、开拓新题材、表现时代精神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取得了各种荣誉。1985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1993年,被中国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00年,被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香港商报》等单位授予“21世纪封面人物”人物,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工艺美术大师;2001年被丽水市人民政府授予“世纪贡献奖”;2005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被国家文化部评为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田石雕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被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授予“石雕名家”称号。同时他被多家在国内外多家有影响的社会团体和单位聘任以要职,如中国宝协印石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美术馆专家组成员,被世界华人美术学会副主席、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等等。2012年被授予“亚太手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代表作《花好月圆》1992年被印制成邮票公开发行;2010年10月,被中央电视台《寻宝—走进青田》,评为“民间国宝”,并捐赠青田石雕博物馆珍藏。1986年9月,作品《秋菊傲霜》被确定为工艺美术珍品,由国家征集收藏。1989年作品《俏色印雕》、《杨梅》被评为珍品,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2002年,作品《奔流》无偿捐赠青田石雕博物馆珍藏;2009年,作品《黄山松》无偿捐赠中南海紫光阁。2008年,个人石雕作品以及论文等结集为《倪东方青田石雕作品集》,由人民美术出版公开出版发行,作品集由作品篇、藏石篇、传承篇、谈艺篇等六部分组成,汇集了大师从艺70多年的艺术成就和理论研究成果。

 


条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