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国石首页  »   金石文化研究院   »   研究  »   正文

一方石印将篆刻史往前推了170年

2017年04月20日 18:12 作者:蔡树农 浏览数量:1337
2016年11月25日,一批专家、学者齐聚新昌,对该县博物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南宋印石,进行年代认定和出产地鉴定。 最终经认定,这方印石篆刻为南宋时期官员卢淵所有,从而改写了记载中...

来源:美术报



2016年11月25日,一批专家、学者齐聚新昌,对该县博物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南宋印石,进行年代认定和出产地鉴定。

最终经认定,这方印石篆刻为南宋时期官员卢淵所有,从而改写了记载中的中国印石篆刻文化历史从元代开始的结论,将原时间往前推了约170年

编者注:由于输入限制,文中“卢淵”[yuān],“淵”字实为走之底,如下图,请勿混淆:

明代印学家甘旸明白无误地在他的《印章集说》中声明:“石质,古不以为印,唐宋私印始用之……

                                                                                                               —— 题记

印从南宋添文气 —— 新昌南宋“卢淵”冻石印探源及其里程碑意义

作者:蔡树农

一方古印 一唱三叹 

1972年发现印章实物,1995年被定国家一级文物,2016年被专家赏鉴。

1972年,“卢淵”篆刻石印从绍兴新昌县城南乡丁村小学出土,如今被收录于今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篆刻聚珍·隋唐宋印》卷。

历史回眸 

1972年,新昌县城南乡丁村小学兴建校舍时,发现一墓,并发掘一方锥形印面阴刻篆文“卢渊”两字印章。刀法古朴苍劲,笔力雄厚,印钮雕蹲鹿昂首仰天状,钮肚下有一横穿孔,既可供系绳线携带。此莹润米黄色冻石质印石,高3.4厘米、长2.2厘、宽1.9厘米。

但关于这方1995年经由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新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编入《全国文物精华大辞典》,成为新昌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唯一确定墓葬地点、年代、人物、时间的南宋篆刻石印,却迟迟未引起篆刻领域的足够重视。

直至11月5日,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创新话语体系、讲好浙江故事”新昌政协秘书长徐跃龙提交《新昌南宋鹿钮冻石卢淵印印材初步考证》一文才真正“惊动”与会专家。

鉴赏会现场

11月25日,天台、新昌两地宣传部、社科联支持协办的“新昌博物馆馆藏南宋印石鉴赏会”又在新昌博物馆举行。

西泠印社、浙江国石文化研究会等有关专家,济济一堂,将接近“卢淵”印质地的天台宝华石米黄冻原石现场认真仔细比对,签署专家意见书:相似程度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根据墓主生前活动轨迹,可以排除青田、寿山、昌化石的可能性。相邻天台,唐代便有记载的宝华石成为首选印石。

南宋卢渊 墓志铭拓片

“卢淵”印的出土所幸在有两方完整墓志石非常明确墓主的年代身份。当初确定此印是石质而不是玉印。据徐跃龙深入、知情人考证,墓葬出土两、三天内该印及其它一些文物曾经落入农户家,后被闻讯赶来的文物部门追缴。

侧面隐约可看到小刀刻划的“生”字

这期间,印一侧有一小刀刻划的“生”字或为农民“试探”印章是否玉印时所留,尽管是一种“破坏”,恰恰证明它是石底而不是玉底。

天台宝华石极品米黄冻样品

卢淵印材石质为“莹润米黄冻”,比对天台佛石文化研究会提供的南京东南大学出具为天台宝华石粉碎与测定元素的宝华石米黄冻石标本,在色泽、质地、硬度等方面高度相似,同为叶腊石,米黄色,微透明,软质地。

从王冕到卢淵   从花乳石到宝华石 

两宋时期,最早北宋欧阳修《集古录》,米芾集中也有金石方面记载,南宋赵明诚著《金石录》以及后来的《宣和印谱》名重一时。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篆刻印章主要自宋代开始才算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金石篆刻”,“卢淵”南宋石印作为目前唯一能见到实物的精致篆刻石质印章明显少了工匠气。

它的铁证如山至少推翻了篆刻史文人篆刻石质印章,即“花乳石(叶腊石)”制印始于元末书画家王冕的成说

“卢淵”生卒年是1119-1174年,王冕生卒年是1287-1359年,据此整整将印石篆刻史提前了差不多近200年!

展柜

中国书协原副秘书长、 《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刘正成感言:“苏舜钦三代、苏东坡、米芾已有使用收藏印和姓名章的历史,新昌'卢淵'印出土从现代考古学史料做了最好的实证,可喜可贺!”

著名篆刻家徐正濂看了“卢淵“印也大加赞赏,认为该印的创作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难以想象是南宋的篆刻作品,而且还是石质的,中国篆刻史需要改写。

参与鉴定的西泠印社社员何国门倍感兴奋:“基因遗传错不了。我看到原印与宝华石样比对,感觉有99%的相似率,简直不敢相信!

唐宋从整体上判断还是属于篆刻的式微期: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朝廷明令禁铸私印,规定私印只能用木雕刻,面积不过方寸,这些限制促使私印尝试采用石材。而在盛行的鉴藏之风推动下,文人们也大大提高了对印章的兴趣,促进了宋代金石学的兴起。

——俞国璋·新昌博物馆《南宋鹿钮冻石卢淵印》

一方面是篆刻艺术整体式微,一方面又在文人士大夫书画家群体形成对金石学的兴趣,让后人无法捕捉却总是兴致勃勃要一探究竟。

“卢淵”印蜕

“卢淵”印具汉印气象,兼有宋代墓额篆的姿韵,用笔、用刀及结体布置均极顾及小节细微,匠心独远,文气斐然,遍翻《中国篆刻聚珍·隋唐宋印》卷真找不出第2方这样高质量的篆印。

关键点是“隋唐宋印”卷中没有第2方南宋石印作为实物面世,官印之外,即使是整个宋代几乎没有发现“书画家”私印实物遗存。

所以,品相完整、刻制高超的“卢淵”南宋石印的学术价值远远被我们低估了,“卢淵”石印应该成为印学史上一个划时代、里程碑式的标志

闻君采奇石   卢淵 其人其事

正因为卢淵是一位大约相当于如今省一级检察院的高官,文官制的古代中国必然锁定他是一位文人,这从他随葬品的文人性便可分析一、二。

新昌3号墓部分出土文物

卢淵的家世,根据卢淵墓志铭记载,曾祖卢革,祖卢秉,父卢知原(墓志中的革、秉、原都缺笔避讳)3人《宋史》都有传。

卢淵是德清人,他妻子吕氏则是新昌人。卢淵墓地选址新昌丁村“十里潜溪”旁,很可能与这种情缘有关。

天台、新昌比邻,天台山余脉相连,卢淵采纳早在晚唐名相李德裕诗句中出现“闻君采奇石,剪断赤城霞”的天台地区的石头请人刻印,或自篆他刻,“就地取材”顺理成章。

宋代山阴杜绾 《云林石谱》宝华石

中国第一部赏石专著,宋代杜绾著《云林石谱》宝华石条:“台州天台县石,名宝华。”

《清稗类钞》:“花乳石为图书石之一种,天台宝华山所产,色如玳瑁,莹润空清,可作图书。元末,王冕始以花乳石刻印,是为石印之始,至本朝而采者甚多。”

民国邓散木《篆刻学》:“元末王冕,字元章,会稽人,得浙江天台宝华山所产花乳石,……用以刻为印,刻画称意,如以纸帛代竹简。”

王冕(6)会稽佳山水 (7)王冕之章 (8)方外司马

王冕的好友杨维桢在天台任县令期间,王冕曾隐居天台山潜心作画刻印。由于他个人书画方面的造诣及圈内影响,石刻印材迅速从技术向艺术发展,印章“文人化”渐成风气。

但是,“卢淵”印的重大发现,不得不承认“叶腊石(冻石)”的引进篆刻创作领域不是王冕的首创,也不是传说中的赵孟頫,而至少是在南宋的中早期即已出现。

明代印学家甘旸明白无误地在他的《印章集说》中声明:“石质,古不以为印,唐宋私印始用之……”。“卢淵”印即为最直接最可靠的明证。

最值得回味的是,赵孟頫与卢淵同为德清人,卢淵与王冕又同是会稽(绍兴)地区活动过的人,“卢淵父亲卢知原一生与天台有缘,死后墓葬天台。”

天台、新昌历史上曾经互为交错过,种种迹象表明,文人篆刻的历史就起始于浙江,包括石材的探用推广均肇基于浙江。

南宋既然还没有提到“处州(今青田)灯光冻”,寿山石、昌化石,那么,面相质地上神似的天台(宝华石)应该就排在“卢淵”石印寻踪的第一位置上是勿庸置疑的。

文中部分图片引自《新昌博物馆镇馆之宝探秘记》


条用户评论